1)第228章 176从柏林到哥廷根_重生,然后成为大科学家
字体:      护眼 关灯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
  第228章176从柏林到哥廷根

  在原来的那个时空里,爱因斯坦在他生命中的最后一段时光,交到的最后一个好朋友,也是一位忘年交,正是提出来不完备性定理的哥德尔。

  他们两个人能成为好朋友,其中的因素有许多个:

  比如都在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工作;

  一个德国人一个奥地利人,生活习俗相近,说的也都是德语;

  大家又都是聪明人,彼此之间交流起来,智商上没有过大的差距;

  等等。

  但谁也说不清,爱因斯坦为什么会那么喜欢哥德尔,甚至在1951年的第一届阿尔伯特·爱因斯坦奖的时候,他就选择把这个用自己名字命名的奖项,颁发给了哥德尔这个好朋友。

  除了上面说到的几点之外,还有没有其他的原因?

  比如说,哥德尔提出并证明了不完备性定理,狠狠地抽了自己死对头,那个不讨喜的老光头希尔伯特一巴掌。

  反正现在这个时空里,爱因斯坦看到报纸上登出了陈慕武提出不完备性定理,让希尔伯特最近几年的努力全部落了空这件事,他是非常之高兴的。

  爱因斯坦甚至还专门去找了《柏林日报》的记者,发表他对陈慕武不完备性定理的看法。

  当是时,《柏林日报》的记者也正在为这件事情发愁,因为他不知道应该去采访谁。

  希尔伯特是德国德高望重的数学家,而且年龄已经很大,又是事件的当事人之一。

  他被一个小辈提出之前的观点都是错误的,可能正在气头上,也可能着急上火。

  第一种情况下,去采访希尔伯特很可能会被骂一顿。

  但第二种情况下,去采访他就相当于在伤口上撒盐,老爷子那么大年纪,万一急火攻心,背过气去,那自己就是罪魁祸首。

  而不采访希尔伯特,记者又找了几位柏林的其他数学家。

  可是他们都对这件事情闭口不谈。

  希尔伯特现在已经是德国数学界的宗师级人物,其他的数学家不是他的徒子、徒侄就是他的徒孙。

  正式刊载陈慕武论文全文的《皇家科学会报》还没有发行,谁也不知道这篇论文全貌到底长什么样,里面的内容有没有错误。

  只凭借报纸上的一则转载自英国媒体的新闻,即使有罗素背书,谁也不敢评价这件事的对与错。

  而且不管对错,贸然接受报纸记者的采访,对这件事情发表自己看法的话,不就相当于对自己的师父、师叔或师爷评头论足,肯定会得罪到希尔伯特他老人家。

  正在这个时候,爱因斯坦送上了门,算是帮记者解了一个燃眉之急。

  爱因斯坦虽然不算是数学家,但是他在德国乃至全世界的科学地位都极高,名气也是数一数二。

  让他来发表看法完全没有问题,这样一来报纸的销量也会比采访那几个在大众眼中没什么名气

  请收藏:https://m.xbqg9.cc

(温馨提示: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,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)
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