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)20【投稿明报,巧遇食神】_香江
字体:      护眼 关灯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
  “这波,不亏!”徐文辉笑着坐上了的士车。??八一?中文网

  相送的人有郑绍秋,还有吕良韦和陈美祺,有这些人的礼遇与交情,那些见风使舵的势利小人又算得了什么呢?!

  只是,离去的徐文辉,嘴角终于忍不住冷笑起来:“无线,我们迟早有交手的时候。”

  ······

  ······

  回到家的徐文辉休息了一天,整理好小说,看着那么多天的努力,已经有二十多万存稿。“是时候了!”

  ······

  这天下午,阳光怡人。

  柴湾嘉业街,工业中心。一辆的士缓缓驶来,停在一座大厦前。

  咔!

  车门打开,下来一个十七八岁左右的年轻人,他的臂弯夹着一个厚厚的公文袋。

  年轻人正是徐文辉,下了车的他第一眼就看到了眼前墨绿色的大楼,楼不高,算不上大厦的称谓,但在这条街上已经是很大了。楼前的广告牌上“明报大厦”四个字非常的显眼。

  大街中心。

  刚被九龙仓集团收购的电车有限公司。电车轨上,叮叮当当的古旧电车来来往往,对面是一排矮矮的旧唐楼,酒楼、书店、商店琳琅满目。

  “明报啊,就不知道你走运还是我走运了。”徐文辉长长舒出一口气,抬步走进大厦。

  香江独特的地理环境和政治环境造就了香江报业的繁荣。

  徐文辉刚来香江在黎粢家住的时候就有去打听,光是五六十年代新办的报纸就有85家,平均一年新办8.5家,大部分为中文报纸,虽然能坚持十年以上的凤毛麟角,但到了77年代,巴掌大的港岛,同时拥有近七十家报纸。

  这个时候,香江单就日报来说就有《星岛日报》、《东方日报》、《太阳报》、《明报》、《成报》、《苹果日报》、《大公报》、《文汇报》、《香江商报》等十几家报纸,此外英文报纸也有好多家。

  在这些报纸中,最出名和销量最高的报纸就是《星岛日报》、《东方日报》、《明报》三家。

  徐文辉把《搜神记》投稿的第一选择自然是金镛创办的《明报》。

  金镛对每一个中国人、华人来说都不会太陌生,徐文辉也不例外。

  而明报这个初期靠着金镛连载自己小说展起来的报纸,现在已经被越来越多港人,甚至外地国人称之为香江的《泰晤士报》。

  尽管《明报》与查良镛在有关我国问题上常被人讥笑为“机会主义者”和左摇右摆的“墙头草”。但到1977年代,在“黄x色新闻”和贩卖“三s”盛行的香江,仅有的数份报纸中,只有《明报》走持平、踏实的路线,以客观和忠实的态度作为办报原则。

  也正因为查良镛的远见,《明报》已经被视为一份拥有独立报格的知识份子报刊,赢得很高清誉。绝大多数香江作家都以能在《明报

  请收藏:https://m.xbqg9.cc

(温馨提示: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,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)
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